【老字號】堅持就事成 — 林奇苑茶行

 

月餅和普洱,早已公認是好拍檔。

 

普洱茶越陳越香,是少數越老越值錢的茶葉之一。難得的是,不用動作多多,不用聲嘶力竭,只是放好留着,自然發酵,身價便自然倍升。

 

林奇苑茶行雖然是經營了67年的本地老字號,因為一直少做零售生意,名氣並不大。

 

打理鋪頭的父子二人,亦從不高調主動出擊要揚名,甚至直認不諱並非茶癡,只是一朝入行,便終生努力,默默的累積經驗與知識,到時到候就派用場。

 

原來只要堅持下去,眨眼67年,滴水成涓,不知不覺就做出成績,名和利會自然而來。

 

 

臥虎藏龍

「林奇苑茶行?未聽過。」同事和朋友紛紛說。

 

也難怪,跟開得成行成市的英記相比,林奇苑大隱隱於市,67年來都在上環經營只此一家的店子。

 

不過,她是臥虎藏龍,行內人都認識她,因她藏着不足20年便已升值500倍的陳年普洱茶餅,甚至是全球只剩一墩的茶磚。

 

可以興磚茶茶墩-林奇苑茶行

 

【1935年】可以興磚茶茶墩

可以興磚茶以四磚為一墩,疊起以白棉紙包好,再裹竹箬,這是現在世上碩果僅存的一墩。這種磚茶每塊重十両,比一般的六両半大,亦是少數以生茶做的磚茶。茶菁來自佛海攸樂茶山的大葉種喬木,茶葉以黑色著稱,條索細黑,味道鮮澀,回甘味強。

 

【1940年】敬昌圓茶茶筒

敬昌茶號早在清光緒年間已將茶餅由江城用木船運至越南、泰國和香港銷售。敬昌圓茶採用「普洱正山」曼洒茶山上的茶菁製成,條索肥碩、葉子寬大,茶菁看來像泡過油似的,油亮十足,餅身豐滿,帶輕微樟香,水性細柔,入口即化。每筒有7個茶餅。

 

【1920年】宋聘圓茶

宋聘號茶莊成立於光緒初年,以生產普洱聞名。茶葉來自易武茶山的大葉種喬木,茶色呈栗色,帶野樟香,富陳韻,味道微甜。

 

【1950年】紅印普洱圓茶

由中茶公司生產,因為印着紅色的「茶」字,所以後世俗稱為「紅印」,一直都是選用孟力臘縣最好的茶菁去做,茶菁肥碩,條索飽滿,顏色栗紅,茶面泛油光,茶湯透紅,味道略澀,有回甘。

 

【1920年】雙獅同慶圓茶

這是同慶號後期的普洱茶餅,清朝時已經香港轉銷東南亞以及美洲。茶葉來自易武茶山,條索扁長,茶葉呈栗黃色,有頂好的野樟茶香,但因為陳期較長,稍嫌淡薄,水性圓厚順滑,潤喉微甜,茶氣頗強。

 

 

葉惠民 — 著名茶道家及茶葉教授

舊普洱茶餅一般分「號」和「印」:『號』是指1949年前的私營茶莊,「印」是1949年後國營茶莊中茶牌,分紅、藍、綠、黃四種色印,當中以上世紀50年代所產的紅印茶餅質素最好。

 

宋聘號、同慶號、敬昌號的茶餅都很著名,無特定售價,估計現時(2009年)每餅值15萬元,紅印的則約賣8-10萬一個茶餅,價錢都給炒得有點脫離現實。我1993年買一餅紅印才15元,買一餅同慶號都不過是200-300百元;但3年前(2006年)我賣出一筒七餅同慶號圓茶,便賣得150萬!

 

不過,現在要買舊茶,錢不是最大問題,有沒有賣家才是問題。林奇苑是香港賣老茶餅的先驅,很早已開始向金山、龍門等酒樓收購茶餅。現在仍想買的話,不妨去找找他們。

Jacky — 喜宴廚藝老闆

以前我們奉客的茶都是從普通茶檔買的,有次在美食博覽會試過林奇苑的茶葉後,便開始向他們取貨:不知名陳年普洱、桂花烏龍、太極香片、鐵觀音。

 

我們一向主要用香片,他們的特別香,質素好之餘價錢又跟茶檔的差不多。後來我想增加茶款,便再加入桂花烏龍、陳年普洱和鐵觀音。

 

老實說,客人未進食先飲茶,所以茶可以說是餐廳給客人的第一印象,因此很重要,一定要奉上好茶。不過好茶成本貴,現時只有做私房菜這鋪才用林奇苑的茶,其他分店負擔不來。

陳生 — 茶葉經紀

我19歲入茶行做,28歲轉做經紀,一直做到現在(2009年)85歲。賣茶這一行,個個讀書不多,知識全靠浸淫得來,我亦一樣。

 

做經紀後,我日日四處去不同茶莊,問問行情,看看誰入了些甚麼貨,誰又在找些甚麼貨,有配對的便由我出面牽線,讓雙方買賣。例如90年代很多舊式茶樓結業,以前他們買下當擺設的舊茶餅要推售,我便會聯絡茶行,告訴大家有些甚麼茶。

 

林奇苑有客源,老闆做這行又做了幾十年,是香港最有經驗的老行尊之一,眼光好,經驗足,很多時都敢買別人不敢買的茶葉。

 

 

香港人未聽過的,日本人卻趨之若鶩

記者在上環林奇苑茶行的幾個下午,都見日本遊客絡繹不絕。

 

由於會日語的售貨員下午3時便下班,其餘時間便靠老闆林君賢用簡單日語和英語夾雜着雞同鴨講。

 

「他在日治時期讀過幾年日文,所以懂一點。」

 

在旁協助的林太道。林君賢聽罷搖頭說:「不懂呀,沒讀過幾年書,多讀些書就可能講得好。」

 

 

一杯好茶勝過萬語千言

還好賣茶葉最重要的不在言語,最重要的是茶香茶味。林君賢坐下擺好陣式:茶盅、茶杯、茶葉。只見他先溫熱茶盅、茶杯,再放日本人最愛的岩茶入茶盅內,然後注入熱水,用第一泡茶來重新洗杯,再注入熱水,倒出第二泡茶,給日本客人試飲。

 

「愛司?(日文發音,即好味道)」林君賢問。

 

「愛司!」日本客人答。

 

「因為要試茶,我才逼住飲。總之客人試甚麼,或來貨到了要去試,我便飲甚麼。其實我對茶的興趣只是一般。」滿以為開茶行的都是茶癡,誰知他有碗話碗,自爆並不特別愛茶,連門面話都懶得說,真有點反高潮。

 

「如果不是工作需要,平日我只飲鐵觀音。」林君賢是潮州人,飲茶的習慣向來就是潮州人飲功夫茶的習慣。

 

不過,誰說做生意的一定要愛上貨物?想當年從大陸逃難來港的,有一份工打已屬萬幸,豈容你挑紮竹籠還是賣鐵罐?

 

 

生計重要過興趣

林君賢的入行故事,其實是很多在1949年前後,從動盪不安的大陸移居香港的移民故事。

 

「那年頭,大陸生活艱難,只要有香港親戚點頭願意收留你,任誰都會來港生活。」

 

他記得,1949年初哥哥先來,不過因為是家中長子,向來備受呵護,隻身來港,吃不得苦,竟然跑回老家去。於是17歲的他便南下,後經朋友介紹,到茶行當學徒。

 

「幸好茶行老闆都是『走佬』來的人,付不起高薪,才會請我這個細路。」就這樣,為了生活,他由十七歲起,與茶結緣,到今年(2009年)已快滿80歲。「所以說『男怕入錯行,女怕嫁錯郎』,舊時男人一入行,便是一生的事。」

 

那時候,也沒有人講個人興趣,大家都是有工做,便用心去做。林君賢這個學徒,專職執頭執尾。老闆試茶時,他便趁機站在旁邊「偷聽」,然後試老闆的口水尾,逐漸累積飲茶知識。

 

「還好那時遇着一個懶惰的師傅。本來師傅都不教人的,但因為他想偷懶,便教曉我好幫他手,就這樣慢慢學懂加工、焙茶等技術。」

 

 

創業軟硬件

打了5-6年工,已掌握到茶行的運作模式。他見當時一個專業會計賺40元月薪,但做生意卻可一日賺2-3元,便與一位朋友合資創業,在1955年開設林奇苑茶行。

 

林奇苑茶行

 

「那時創業很易,不用牌照,幾十元租一個梗房,放一張桌子,印些包裝紙,跟行家買點茶葉,便可以拎個藤籃去賣茶,還不怕被人當小販拉!」他笑說。

 

創業硬件易,軟件卻難。「後生仔,甚麼都不會,起初只能向飲家埋手,知道誰愛喝茶就上門兜售,每日賺1元多。」每日1元,一個月便有30元,對一個教育程度只得中一的人而言,幾乎有專業人士的收入,的確很吸引。當時失業率高,開檔又容易,所以競爭很大。「我成日計住誰買一包茶葉可以喝多少天,便算準時間再上門兜售。」

 

後來拍檔過身了,他一個人入貨、包裝、推銷一腳踢,默默苦幹,到1965年時,已儲夠本錢租一個永樂街的地鋪營業。「生意自此才算成形。做生意,始終有個門市方便聯絡。」從此茶葉不再斷斤買,可以自己同供應商十箱八箱的入貨,然後自己加工,再找客路,客人慢慢由飲家擴展至食肆,還開始做外銷,首先出口台灣。「以前台灣經濟好好,又不能直接與大陸進行貿易,所以要經香港買內地的茶葉。」

 

林奇苑茶行

 

到80年代,台灣人又熱烈追捧紫砂茶壺,炒風熾熱,成為林奇苑的生意跳板。「我們一向賣茶給台灣人,碰巧他們要買紫砂茶壺,我們便做中間人,一買一賣,利錢高過賣茶葉幾倍。」掌握到商機,生意就這樣藤牽瓜、瓜牽藤的,越做越大,大得林奇苑有能力自置鋪位。

 

 

唔蝕就得

買了鋪位,林君賢又向小兒子林偉德招手。這兒子,比不上大哥讀書叻可以自己在外闖出成績,所以做父親的一心想將鋪頭交給他,可是林偉德一直不表興趣。

 

「我對飲茶的興趣只是一般。如果不是上茶樓,都未必會飲茶。」林偉德的口氣跟老父同出一轍。「你由細到大都想做記者嗎?」他反問。記者答他:「唔… 又未至於『由細到大』,不過有興趣。」他即說:「那你十分幸運。」

 

他對茶葉無興趣,中學畢業後寧願到貿易公司打工,都不願到父親的茶行工作。「嫌老餅嘛。」直至林君賢在1992年買鋪後,再叫他,他才勉為其難回來。「始終父親年紀大了,要有人幫手。」

 

回來後,雖然林君賢放手讓他闖,他也無甚野心。「我們做第二代的,照上一代的做法去做便成,最緊要別把鋪頭蝕掉。」當年正值台灣人瘋狂炒賣紫砂茶壺,利錢大,要蝕錢都不容易。「那時過百箱茶壺一到,轉眼便全賣掉,供不應求。」

 

不過,他回來後還不到一年,這股炒風便吹完。他也沒所謂,繼續像父輩一樣以批發茶葉到台灣為主。未幾,台灣人又興起炒賣舊普洱茶餅,又為林奇苑打開一扇門。「當時舊茶餅價值不高,無人識。你問我為甚麼敢入別人不敢入的古董茶?好簡單,因為買開紫砂茶壺的台灣客人想買嘛。」

 

林君賢補充:「台灣因為有人想炒賣茶餅,所以一直有推廣,我們買茶餅回來,一定有銷路。」90年代很多舊式茶樓清拆,他一知道便會去人家的茶倉入貨。「以前開茶樓,第一件事就是買下大批普洱茶餅待客,飲不完就放倉裏。」他左手買入右手賣出,也沒想過要留下收藏。

 

「幸好不是茶癡,不然買回來的好茶都收起,怎樣做生意?有買有賣才行。」林偉德說。

 

 

普洱大平反

買買賣賣,到了90年代中期,已很難找到舊普洱,無意間卻讓林君賢為一宗普洱冤案成功翻案。

 

話說1955年有一批福祿貢茶由曼谷運到香港,夾附着印有英文的內票,寫明茶廠是位處泰京嵩鐵路的鴻利兩合公司,因此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次等的「泰國普洱」,香港茶商都沒興趣,四年後才由陸羽茶室勉強買下,放在倉裏一角,一放40年。

 

陸羽茶室

 

90年代中期,林君賢找不到好的普洱茶賣,便向陸羽買下那批福祿貢茶。誰知買回來後一試,咦,這茶水性厚滑,潤喉回甘,雖然略帶苦味,但有純正的野樟香,在茶葉堆中打混多年的他便認定它是雲南普洱。

 

他又發現內票上寫着「鳳山舊年雨前春茶」,可是翻遍泰國地圖都找不到鳳山,最後卻在雲南境內找到,而且此山過去確以產茶聞名,福祿貢茶才被證實茶廠雖在曼谷,但茶菁是從雲南鳳山採摘的,絕非泰國茶。這福祿貢茶從此聲價百倍。

 

林君賢說:「我不特別愛喝普洱,但因為台灣客的關係,我們在茶餅價錢還未升時便開始賣古董茶,所以憑經驗看茶色、品茶味,都能辨優劣。」他一再強調,茶是很複雜的東西,種植、加工、儲存等多方面都會影響茶味,書本上亦學不到,必須要靠睇得多試得多。

 

兒子在旁唱和:「是啊,所以做這一行的,學歷普遍不高,始終茶葉污糟,又要擔擔抬抬,只能邊做邊學。我都試過入錯不夠陳的普洱,可幸多放幾年就能賣。」

 

很多事情,需要像普洱一樣自然發酵;品茶、辨茶的功力,就靠年月沉積。林偉德雖然興趣一般,野心不大,年資、功力又不及父親,但他懂得把握機會,「配合環境」,自然發展老店生意。

 

 

自然發展

像2000年時不知為何有日本雜誌介紹林奇苑,日本客人開始多起來,他便請個會日語的售貨員,又按他們的喜好添些花茶,並引入新技術改良錫紙包裝。

 

「我老了,發展不到新東西,要靠後生去做。例如以前我只批發舊式茶樓和大排檔,現在他賣到去酒店、大集團,又為客人特別配茶,做新的包裝。」父親讚道。

 

「2003年前我都只是像他般批發去台灣茶莊,沙士市道不佳,我才加入本地酒樓、酒店等。」可見也不是「唔做唔錯」的人。林偉德腼腆地說:「雖說不蝕掉老鋪已夠好,但都想做好她。」他堅決不強求,亦不主動進攻零售市場。「機遇到了,自然有發展。我常說,唔貪乜都有,貪返嚟嘅反而未必長久。」有份順應天命的淡然,人和店都帶點瀟灑。

 

這兩父子,雖然都不是茶癡,可是興趣並非成功的關鍵,只要肯花時間、心思去學去做,堅持在行頭內浸淫,摸着石頭也就能過河。像店內的陳年普洱,一動不動,放個幾十年,時機一來,身價就倍升。

 

(轉自:飲食男女)

🎁 網誌讀者獨家優惠

輸入優惠碼「JT15」

香片85折優惠!

<按此選購>

 

輸入優惠碼「WT10」

白茶9折優惠!

<按此選購>

更新:2022-12-24

⚡ 最新優惠

  •  

🆕 會員優惠

  • 迎新即減 HK$30  <按此註冊>
  • 每月會員購物日高達9折優惠

更新:2022-12-09

🍵 林奇苑茶行

香港老字號茶莊
自1955年的選茶製茶經驗

 

憑著「求品質,講口碑」的宗旨,嚴格挑選茶葉,以高質量之茶葉供應於各界人仕。

 

✈ 接受香港及全球訂單

 

門市
香港上環文咸東街105-107號地下

 

網店
https://lkytea.com/

 

查詢熱線 / WhatsApp
+852 2543 7154

 

Facebook:林奇苑茶行
Instagram:lkytea